遂宁历史第二十章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一)行政建制
中国同盟会是在孙中山倡导下建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后,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清末,四川掀起了保路风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宣统三年(1911,辛亥年),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的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激起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人民的公愤和反抗,遭到清廷的镇压,这就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革命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七年(1644—1911)之久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虽然这时帝制已被推翻,共和已经建立,但是封建主义反动派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根本改变,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并未获得成功,革命的果实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窃取。中华民国元年(1912)三月,根据有关约定,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从此北洋军阀集团便控制了中央和地方许多省分的军政大权,在革命中诞生的四川军政府也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
北洋军阀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为袁世凯复辟帝制作好地方行政建制工作,于民国元年(1912)裁废道一级机构,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年(1913),又按“废省改道”的预定计划,恢复清代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实行“军民分治”政策,同时废除府、州、厅,恢复县治。后因军阀连年混战,各拒防区,道的建制有名无实。
民国初年,四川省的地方行政建制为省、道、县三级制,以省统道,以道管县。而道实为监察职能,为省的派出机构。民国三年(1914),四川分为五道、一区、一百六十三县。遂宁、射洪、蓬溪三县均隶属嘉陵道。
嘉陵道——民国元年(19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
民国二年(1913)恢复道制,废府、州、厅,改置
为县,由道辖县。民国三年(1914)改道名,领县
二十六。
阆中县——道治。今阆中市保宁镇。
遂宁县——今遂宁市城区。
射洪县——今射洪县西北金华镇。
蓬溪县——今蓬溪县赤城镇。
以下二十二县为苍溪、广元、昭化、通江、南江、巴中、剑阁、南充、西充、南部、营山、仪陇、岳池、邻水、广安、蓬安、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潼南(本东安县,因与湖南省东安县同名,改名为潼南县[在原潼川府的南边])。
辛亥革命后,从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2—1934),四川全境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其间发生大小战争四百六十多次,大小军阀在其所控制的防区内,总揽民、财、教、建大权,进行征兵、征粮、征税,大肆扩张武力,互相争夺地盘,连年内战不断,使百姓痛苦不堪。当时名义上有省级行政机构,实际上并不能正常行使权力。
民国十四年(1925),李家钰占得遂宁、蓬溪、潼南、安岳、乐至、资阳、简阳七县,拥兵自重。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又继任四川省边防军总司令,仍驻遂宁。
遂宁县——李家钰防区总部设遂宁县城北辰街三元宫。今
遂宁市城区。
蓬溪县——今蓬溪县赤城镇。
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县梓潼镇。
安岳县——今安岳县岳阳镇。
乐至县——今乐至县天池镇。
资阳县——今资阳市雁江区。
简阳县——今简阳市简城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派中央军进驻四川,此后,军阀在混战中形成的防区制宣告结束,转入了国民党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四川的时期。当年六月,四川省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全省划分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单位,分辖各县,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当时,四川设成都、重庆二市(成都为省会、省直辖市,重庆先为省直辖市,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一月二十日改为中央直辖市,称为陪都,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才还都南京)、十九个行政督察区、一百六十六县、三局。遂宁为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领县九。
遂宁县——专员公署治。今遂宁市城区。
射洪县——今射洪县西北金华镇。
蓬溪县——今蓬溪县赤城镇。
盐亭县——今盐亭县云溪镇。
三台县——今三台县潼川镇。
中江县——今中江县城关镇。
乐至县——今乐至县天池镇。
安岳县——今安岳县岳阳镇。
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县梓潼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民国二十八年(1939)为了分化四川军阀势力,把四川省一分为二,即建立四川和西康两个省级行政单位,两省大体以金沙江为界,东边为四川,西边为西康。在四川省内,建立十六个行政督察区、三个省辖市(即重庆[后升为中央直辖市]、成都[省会]和自贡)、一百三十五县。遂宁仍为第十二督察区,辖原来的九县。
第十二督察区专员公署,为四川省政府派出机构,承省政府之命,推行国民政府政策法令,监督、指导、统筹辖区行政事务,随时召集辖区各县县长及其所属局长或科长和本署的秘书、科长,举行政务会议,讨论兴利革弊事宜,确定行政工作方案。行政督察专员每半年轮流巡视辖区各县一周,并依据情况随时派员赴辖区各县进行视察。行政督察专员还兼专区保安司令,负责本专区治安工作。
遂宁专员公署在四川省政府领导下,推行国民政府的政令。
1、推行保甲制
民国24年(1935)在辖区各县查编户口,推行联保保甲制。每10户为甲,设甲长1人;每10甲为保,设保长1人;10保以上置乡,设联保办事处,设联保主任1人,为乡的行政负责人;乡以上置区,设区署,为县政府派出机关,设区长1人。完善其基层政权。
2、推行“新生活运动”
国民政府蒋介石号召实行“新生活运动”,专区各县成立促进会,要求按时作息,室内室外要清洁整齐,不随地吐痰便溺,衣帽穿戴整齐,行人靠左走,车子靠右行,对人要有礼貌,不准吵嘴斗殴,提倡正当娱乐,禁止赌嫖烟酒,青壮年男丁每天要参加早操和升国旗仪式……违者打手心,拒打者重罚。专员公署在推行这项运动时,不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一律硬性实行强迫命令,群众心存不满,遂宁城区曾发生过群众包围专署的事件。
3、禁止鸦片
防区时代,军阀在辖区内筹军饷,征高税不禁烟,以致鸦片泛滥。川政统一后,实行六年禁烟计划。各县成立禁烟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任。起初执法严厉,后来由于贪污受贿,明禁暗许,部分地方仍未禁绝。
4、发展交通
民国28年(1939)遂宁至射洪太镇不通公路,陪都重庆至西北各省的抗战军用物资,均必须经遂宁绕道成都再至绵阳出川,不利抗战,专员黄绶克服无资金等众多困难,建成遂太公路,连通绵阳。从此军需物资可由遂宁直到绵阳出川,缩短了时间、里程,对保证抗日前线军需起了重要作用。黄绶还整治了涪江航道,方便木船运输。遂宁也因此成为川中物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5、兴修水利
专员黄绶见遂宁南北二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决定兴修水利,以大力发展生产。民国28年(1939),又倡修遂宁四联堰(今南北堰),堰成,对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6、发展经济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许多工厂、学校也内迁四川,四川成为抗战后方根据地,急需大量物资。公署采取了一些刺激生产的措施,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射洪、蓬溪、遂宁素为产棉区,内迁的许多纺织厂急需棉花,国家设立植棉指导所,推广美棉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发展棉花贷款,举办棉花生产和运销合作社,使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巨大增长。又设立蚕桑指导所,推广改良蚕种,改进蚕桑技术,产茧量空前增长。因战时急需食盐和棉纱、棉布,遂宁、射洪、蓬溪的制盐业、棉纺织业也得到发展,盐井数量和产量都成倍增长。设立棉纺织推广委员会,推广“七七纺纱车”、“游滩织布机”,农本局设立庄口,贷棉收纱、贷纱收布,棉纺织业遍布城乡,农村中从事纺纱的农户占59%,从事织布的农户占18%,城内到处都是机杼声。市场活跃,商业繁荣。
7、抗日战争爆发后,专员公署把抗日动员和支援前线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略)。
第十二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共四人,按任职先后顺序为罗玺(兼县长)、黄绶、程厚之、李泽民。下面简介黄绶的情况。
黄绶(1888—1975),西充人,幼年家境十分贫寒,十七岁考取秀才第一,次年考入顺庆府中学堂,与朱德、杨森为同年学友。第二年入四川游学预备学堂法语班,再转入四川绅班法政学堂深造。这段时间民主革命浪潮高涨,黄绶受张澜、罗纶的影响很大。
清宣统三年(1911),黄绶积极投身四川爱国保路运动。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被川北宣慰使张澜委任为行营秘书。是年八月宣慰使机构裁撤,应聘为南充高小教员。1914年被派往陕西任事。1916年参加蔡锷倒袁运动,任政务处秘书长。1924年任四川高等检察厅代理检察长。
1926年,黄绶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导师梁启超指导下,写成《唐代地方行政史》和《两汉地方行政史》二书。1933年东渡日本考察,免试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1934年任成都大学讲师。
1938年秋,黄绶被委任为四川省第十二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他把一切政务活动都纳入“抗战建国”这一中心进行,建树颇多。为保证前线军需,决心修建遂太公路,并连通绵阳。他三次赴三台找川北盐务局王佩衡局长筹集修路资金,王感其意诚志坚,才答应由盐务局出钱,解决了资金问题。1939年春公路开工,黄绶九次亲临工地督修,次年公路建成。从此遂宁东接南充,西通成都,南下重庆,北上陕、甘,成为抗日前线补给的重要物资基地和中转站,对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黄绶又倡修遂宁四联堰(后改名南北堰),多次向省主席王缵绪、水利局长何伯衡等请示贷款,获准后于1939年开工。当时群众对修堰很不理解,阻力极大,甚至阻止施工,打骂工程人员。黄绶一面开导解释,解决具体问题,一面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施工,历时两年多,终于在1941年堰成放水。
1941年,黄绶因修堰很多人向省上告发他而被免职,闲居成都。194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47年任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教授。1950年任私立西南学院教授。1956年任四川文史馆研究员。1975年病逝于成都,终年八十八岁。
(据《遂宁市志》改写)
民国期间,担任遂宁县知县的依次为金维朴、杨煊、洪子英、周锡龄、孙栅、陈箴、吴南、张又拭、罗鼎新、吴宗锜、张光厚、陈鉴、彭蓝、沈兆翔、赵宪章、曾肇钦、刘中生、刘德铭、刘鉴昭、杨鸿、涂华珊、张奇、甘焘、汪志皋、许肇恒、包绍卿、许昌翼、马光、任希亮、刘吉甫、杨子彩、臧尔寿、高汝镕、罗玺、杨晴舫、李绪恢、邬纯武、郭平、彭心明、冯英、陈伯良;担任射洪县知县的依次为熊耀章、沈葵、杨光坫、王XX、黄循、张恺涛、谢先觉、徐翰、李松龄、万象友、李中蒂、姜恺、黄熙、肖国金、陈昌琦、龚维琦、罗金元、孔庆成、沙铭佩、杜学琴、王仲卓、蒋竞愚、陈净植、秦良翰、康秉微、傅迪光、古之彦、罗崇礼、董咸宜、雷昌龄、严光盛、廖XX、舒锡三、耿祖鉴、王禄昌、吴嘉祥、苏知沆、吕如棐、何欣初、王兆隆、吕崧云、李长彬;担任蓬溪县知县的依次为钱崧生、路得云、青辔钧、柳绍庄、曾咏沂、周彦威、颜孔铸、杨景壬、许翌、路得云、高岳、彭孝渊、古熙春、谭乾一、李明忠、张坤一、陈汝藩、毛光祖、江宗海、苟兴宪、庞德彰、王利实、尹克诚、王华、唐宣耀、伍彝章、牛燮尧、李信伯、王秉枢、骆毓琪、夏一乾。
(以上内容据《遂宁市志》及遂宁、射洪、蓬溪三县县志等编写)